中国医学科医院张澍教授说,糖尿病、高血压这些基础疾病,都会损害心脏,最终走向心力衰竭。“在这个最糟糕的结果到来之前,包括社区医生在内,医生和病人都还有很多办法来阻止。”
从高血压到心力衰竭只差“两步路”
“心力衰竭不是一种单独疾病,它是多种心脏病的中晚期表现。”张澍教授说,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很多心脏病,如果不能科学治疗控制病情,最终都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
医生常常把心脏比作泵,心力衰竭,通俗点说就是这个泵动力不足。
心脏这个泵管着两条水路:一条路负责把血液注向全身,再流回心脏。如果动力不足,流出去的血回不来,滞留在全身各处。所以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各种肿胀:下肢水肿、胸腔积液、肝肿大等;
另一条路主要是把血液打到肺里,让血液在肺里逛一圈。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带点氧气回来,变身为生机勃勃的新鲜血液后,再支援全身。如果发生心力衰竭,血留在肺泡里回不来,而肺泡里充满了液体,无法进行气体交换。所以,心力衰竭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会明显气喘。
“但其实在出现这些水肿、喘息的症状之前,病人的心脏结构、功能老早就出问题了。”医院沈法荣教授告诉记者,心力衰竭可以分为ABCD4期,出现症状是第三期。
A期是有心衰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没有心脏结构的改变;
B期是出现了心脏结构的改变,但还没有症状;
C期是病情进一步发展,心脏变大了,出现水肿、气喘的症状;
D期就是难治性心力衰竭。
徐耕教授补充说,从严格意义上说,高血压患者已身处心力衰竭漩涡,只是离“症状性心力衰竭”还差两步路。
高血压5年以上最好每年做一次心脏超声
从A期到C期,中间只差了两步,但是这两步之间的长短,因人而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病人的自我管理。
“要控制体重,还要控制水分,不能跟朋友去喝茶;盐分控制很重要,家里吃饭,菜要单独列出来,蘸一点点盐吃。”徐教授说,“听话”的病人,病情控制得就很好;这几点没做到的病人,心脏功能减退很快。
张澍教授呼吁,不论是高危人群,还是健康人,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远离心力衰竭的终极手段。“特别是高危人群,做好定期监测,做好管理就可以减缓甚至逆转心功能衰退的势头。”他说。
以高血压病人为例,首先要控制血压,避免心脏负荷过大出现结构变化;
是否知道心脏出现结构变化,可以通过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检查等发现。刚确诊心脏病的时候,就可以去做一次检查,留个底;患病5年以上,最好每年做一次心脏超声。
另外,生活中如果有这些症状,比如上三层楼便心慌、气短;熟睡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就要引起重视,医院去检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