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结核病的流行特点
结核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小儿,而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成人患者,尤其是家庭内传染极为重要,如父母、保姆等。接触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小儿,结核感染率、发病率较一般小儿显著为高。因此,防止结核病人接触儿童,对小儿结核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小儿时期初染结核病易形成血行播散和结核性脑膜炎,小儿原发性肺结核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进一步降低结核病死亡率有重大意义。在临床上,小儿初染结核病是成人期续发结核病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控制和消灭结核病,必须要重视小儿结核病的防治。解放前,结核病是我国主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发病的范围广,也是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近10~20年来,儿童结核病的流行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小儿结核病感染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仍是广泛流行的慢性传染病。
2.小儿肺结核的诊断要点
①密切接触史
②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食欲不振、盗汗等。③未接种卡介苗,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④X线检查,发现原发病灶及周围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肺门淋巴结阴影增大。⑤痰液、胃液、胸腔积液能找到抗酸菌。⑥血沉增快。
3.在临床的诊断上肺结核是如何分型的?
年全国将结核病分型标准分为Ⅴ型:Ⅰ原发型肺结核;Ⅱ血型播散型肺结核;Ⅲ继发型肺结核;Ⅳ结核性胸膜炎;Ⅴ肺外结核,以结核性脑膜炎、骨结核、肠结核、泌尿生殖系结核常见。
4.小儿肺结核的早期发现
一般来说,早期儿童肺结核不易被发现。这是因为患儿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同于成年人,但可表现在不活泼、精神不振、脾气急躁,或无故哭闹,也可有盗汗、脸部潮红、消瘦、无力、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另外,小儿患肺结核大多为首次感染结核杆菌,而且对结核杆菌具有高度敏感性,一旦感染此病,结核病灶周围常有广泛的炎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并会反复出现疱疹性结膜炎,全身淋巴结肿大,这在成人结核病中是没有的。特别是小儿免疫功能低下,病变不易局限而致全身扩散,因此小儿的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较成人多见。小儿患了肺结核以后,症状轻重不一。若在孩子的颈部、颌下摸到孤立或成串肿大的淋巴结,特别是家庭中有开放性肺结核病人,且孩子又没有接种过卡介苗时,更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以便及早诊断治疗
5.儿童结核病有哪些特点?
因儿童各器官对结核菌高度敏感,儿童结核病以原发型肺结核、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多见,少数为全身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儿童结核初感染时,不象成人那样有咳嗽、盗汗及咯血症状,多无症状,少数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和持续低热、厌食、消瘦等。儿童结核菌感染主要来自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多数为家庭成员和保姆。所以如发现儿童结核病人,则其家庭成员应做预防性体检,及时发现家庭内结核病传染源,防止继续传染给其他儿童。儿童结核早发现,合理化疗多预后良好。
6.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发热特点
原发性肺结核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原发性肺结核起病多比较缓慢,症状也不太明显。初起时可有低热、轻咳、食欲减退等,常常容易被诊为感冒或支气管炎而被忽视。稍重者结核中毒症状较明显,可见有长期不规则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疲乏等。也有少数患儿急性起病,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甚至更高,而且高热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可持续1~3周左右,易被误诊为伤寒或者肺炎。原发性肺结核虽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肺部听诊多无明显体征。常在胸部透视或摄片检查时被发现。原发性肺结核预后大多良好。一般经及时、合理的治疗,病灶在3~6个月开始吸收,持续治疗1~2年多可完全吸收痊愈。
7.儿童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特点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又称急性栗粒性肺结核,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本病多在原发感染后3~6个月发生。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结核后容易形成结核菌血症。当原发病灶或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发生溃破时,则大量细菌由此侵入血液,引起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本病病情多急重,早期抗结核治疗甚为重要。如果能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仍有痊愈的可能,如延误诊断和治疗则可导致患儿死亡。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多数起病较急,一般多以突然高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可达39℃~40℃之间,伴有盗汗、食欲不振、咳嗽、气促等症状。有的患儿高热持续不退或者体温起伏不定,并伴有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上易与伤寒、败血症等疾病混淆。有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一般中毒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消瘦、倦怠等,常被误诊为营养不良。还有的患儿在起病时就出现脑膜炎的征象。6个月以下婴儿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累及器官多,特别是容易伴发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进展快,病死率较高。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多以高热起病,在病初常不易被诊断。临床应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胸部X线摄片等进行诊断。
8.结核病的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结核病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早期”包括早期发现病人与早期治疗病人。“联合”是根据病情,按照药物的作用特点,将两种及以上的药物联合用于治疗,以确保疗效与防止耐药性的产生。“适量”是因病人因人而异的个体剂量,尽可能达到疗效最好,不良反应最少的最佳剂量。“规律”是化疗成败的关键,许多化疗失败是由于不规律服药所致。“全程”是获得化疗成功的有效保证。
9.预防结核病的措施
首先,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新生儿免疫力低,易感染结核菌。卡介苗对新生儿的免疫保护作用为50%~80%,被证明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可靠的预防方式,免除了患重症结核病的危险。如果出生时没有接种卡介苗应及时补种。 第二,工作、生活环境应经常通风。结核菌可以通过飞沫传播,而带菌飞沫会漂浮在空气中。研究证明,通风将明显减少带菌飞沫的浓度,从而降低结核菌传播几率。 第三,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合理饮食。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后,结核菌可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一旦人体抵抗力降低,结核菌就有可能快速繁殖,人就可能患结核病。锻炼身体与合理营养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患结核病的机会。
第四,预防性治疗。主要针对感染结核菌但没有发生结核病的人群,特别是与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儿童、老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各种因素造成的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其目的是尽可能杀死体内感染的结核菌,减少带菌量。具体方法是:单服异烟肼,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异烟肼加上利福喷丁,每周服药2次,疗程3个月。 结核病的康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初治肺结核病人通常需要6个月以上,肺外结核的治疗时间还要长,在此期间应注意休息,生活规律。服药期间应戒烟、禁酒,以免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此外,合理营养对结核病的恢复也很重要,建议多食用含蛋白质较高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牛羊肉。
10.学校和集体生活环境中发现肺结核病人怎么办
学校和集体生活环境是人群密集区,人们接触密切,而肺结核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因此在此环境中出现肺结核病人极易造成蔓延,严重时还能造成爆发流行。因此,当学校和集体生活环境中出现肺结核病人,特别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时,首先要让肺结核病人离开集体环境并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其次对接触人群进行必要的检查已发现有无其他人患病,如发现异常,可及时治疗,如无异常,3个月后最好再进行1次检查。
11.肺结核病人的家人须注意什么
当家中出现结核病人时,特别是传染性强的排菌病人,首先应弄清楚家庭其他成员是否感染上结核菌或是结核病的传染源。家庭中其他成员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是儿童机体抵抗力较低,容易感染上结核病。其次对在家中治疗的结核病人,应督促其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一般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经过正规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后半个月左右,痰中95%以上的结核杆菌可被杀灭,此时传染性已很小。肺结核病人的家人应帮助坚持完成治疗,直至治愈。再者排菌的结核病人最好能单独居住,无条件时可分头、分床睡,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人的衣物、被褥要经常洗晒,病人的餐具可煮沸消毒;病人不要随地吐痰,要将痰吐在纸上烧掉,也不要近距离对别人咳嗽、高声谈笑以减少传播机会。最后,要注意给病人加强营养,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时要给病人更多的关心、同情和照顾,不能歧视,帮助病人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12.什么是卡介苗(简称BCG)
卡介苗是法国医学家卡麦特和他的助手兽医学家介兰发明的一种减毒的但又能使人体对其产生免疫力的活牛型结核分支杆菌,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人体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我国将卡介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种卡介苗在预防结核病,特别是可能危及儿童生命的严重类型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等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
13.卡介苗接种的目的和对象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弱毒的活菌疫苗。通过人工的方法,使未受感染的人产生一次轻微的感染,没有发病的危险,从而产生抵抗结核病的能力,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在结核病发病较高的地区,接种卡介苗在预防结核病,特别是可能危及儿童生命的严重类型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等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卡介苗接种被称为出生第一针,所以在产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一出生就应接种。如果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在1岁以内一定要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其他的卡介苗接种站去补种。
14.接种卡介苗后会出现哪些反应
一般接种卡介苗后三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硬结,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包,脓包穿破结痂,痂脱落后留下一个小疤痕,还有的伴有腋窝淋巴结轻微肿胀。这是正常过程,一般持续约二个月。有极少部分人群可能出现局部脓肿和溃疡长期不愈、接种处附近淋巴结明显肿大甚至破溃等异常反应,医院就诊,极个别人可能出现瘢痕疙瘩、骨髓炎和全身性卡介苗感染等并发症。
15.为什么要停止卡介苗的复种
过去新生婴幼儿卡介苗初次接种后,到了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还要进行一次复种,期望通过复种来加强青少年预防结核病的能力。
近年来国际上对卡介苗复种效果的深入研究,发现卡介苗复种并不有带来额外的保护作用,在合格的新生儿卡介苗初种后,复种并没有实际意义。
我国卫生部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于年8月也发布了“关于停止卡介苗复种的通知”,提出已进行过初种的儿童不再进行复种。经过一年多全国停止卡介苗复种的实践,没有发现因停止复种而出现疫情的波动,而且停止复种还大大减少因接种引起的副反应,证明停止复种是可行的。今后凡已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都不再需要进行多次复种。
16.什么是结核菌素试验(简称PPD试验)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又称PPD试验。PPD是将旧结核菌素过滤后再用硫酸铵加以沉淀而获得的纯度较高的结核杆菌分泌性蛋白质。将一定剂量的PPD注入皮内(一般在前臂内侧前1/3中央部位),72小时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注射部位无硬结或硬结直径﹤5mm者为結素反应阴性,硬结直径≥5mm者为阳性反应,硬结直径≥20mm(儿童≥15mm)或﹤20mm但有水疱和破溃等为强阳性反应。PPD试验阳性说明受结核菌感染或接种过卡介苗。卡介苗接种后结素试验阳性说明接种成功。
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