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热点预告临检学组血液检验及形态学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简称全国检验医学大会)将于年9月20-23日在杭州市举行。

血液的一般检验及形态学可谓是血液检验项目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检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即将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临检学组分会场中,几位血液方面的专家将为我们带来多方位多层次的报告,精彩预告抢先看!

续薇:血液分析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续薇,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临床检验(质控)中心主任、检验科主任、白求恩医学部一系实验诊断学系主任。医院、医院、加拿大Laval大学病院研修临床检验及细胞病理诊断。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及省科技厅课题多项,发表SCI、EI、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主要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医院管理协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委员、中华检验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等。

目的: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于年发表了《Auto10-A: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自动审核》作为CLSI批准的全球性指南,为实验室结果自动审核规则的设计、建立、实施、验证和算法遵从性提供了建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于年发布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2:)中涉及了检验结果的自动选择和报告。为此,年9月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液学组的指导下,组建了由八家通过CNASISO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开展血液分析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工作,目的是建立并验证血常规检测的自动审核规则,并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缩短检验报告的TAT时间。

方法:在自动审核规则建立和验证中,血常规样本及检测数据分别来自东医院,华北的中医院医院,华东的医院,华南的医院,西北的医院医院、西医院。研究方法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XN系列),按照Auto10-A指南规定的流程方法设计和规范自动审核、并对规则进行一期及二期验证。

结果:自动审核规则中涵盖了血细胞形态、数量、样本性状等异常的多条自动审核不通过条件,阴性结果自动审核通过条件,得出检验结果自动审核通过率、不通过率(拦截率)以及二者的正确率。

结论:1.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软、硬件系统,将血液分析数据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编辑成各类执行模块的自动审核规则,有助于保证血常规检验的质量,缩短TAT时间。2.多中心研究报告了血细胞分析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方法,应用时宜依据不同检测系统、不同仪器型号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血液分析自动审核规则。

崔巍:血液学检验质量保证中的质量指标

崔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哈医院博士后。从事临床基础及血液学检验、分子检验的实验室诊断及研究。现任北京医师协会检验医(技)师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常委等。荣获中华科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发表文章余篇,编著学术著作10余本。

随着血液学检测仪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的提升,筛查功能的完善,检验人员质量管理意识也日益增强。加强血液学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性能验证是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不同于生化和免疫项目,临床血液学检验项目如血常规,其质控物校期较短,频繁更换质控批号后如何保证质控中心线和控制线的合理性是血常规遇到的常见问题。如何进行定期的精密度、比对、携带污染率、正确度、参考范围及线性等验证,评判验证结果的依据是什么,也是经常困惑检验人员的技术问题。本讲座将就上述知识点,结合行业保证和大家分享工作经验。

朱明清:流式检测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型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朱明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教授兼高级实验师。现任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学组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与体液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血液与淋巴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淋巴肿瘤专业委员会血液病理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为全国最早流式协助组--泛太湖白血病/淋巴瘤流式免疫分型进展和标准化协作组的发起人。担任多家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流式细胞仪的临床检验工作,擅长血液淋巴肿瘤疾病的免疫表型诊断。

随着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年和年WHO出版的造血与淋巴系统肿瘤分型建议中,相继将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M)特征整合到诊断分型的依据之中,形成了MICM分型系统,为造血系统肿瘤的精确诊断、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规范的治疗是建立在准确的MICM分型基础之上的。只有综合MICM分型及其它预后因素,准确判断复发危险度,进行不同强度的治疗,才能获得好的疗效。自年世卫组织(WHO)血液肿瘤和淋巴瘤临床分型公布之后,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的某些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有了长足研究发展,包括基因表达分析和下一代基因测序,对完善疾病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策略帮助巨大。因此,WHO纳入最新的临床研究、预后研究、形态学研究、免疫学研究和基因研究等数据,对版髓系和急性白血病及淋巴系统肿瘤临床分型进行修正和更新。年3月31-4月1日,由余位病理学家,血液学家,肿瘤学家和遗传学家组成的临床顾问委员会(CAC)为了修订版的WHO血液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会议。新的WHO提案于年3月在波士顿向美国和加拿大病理学会(USCAP)提交。年初在BLOOD在线发表。本次修订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新增5个临时亚型:二、五个名称有修订:三、原始细胞计数(%)是基于所有骨髓有核细胞,包括红系为主的AML病例。由此可见,这类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中免疫表型分析是诊断该类疾病不可或缺的依据,它能够依据肿瘤细胞的系列来源和成熟度进行疾病分级,并给临床医生提供关于疾病相关的所有信息。FCM免疫表型分析一次可以同时标记多种免疫标志,可以区分正常和少量异常细胞,检测快速、准确,已逐渐成为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甚至预后判断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独特的鉴别价值:识别细胞系列,评估细胞分化的主要阶段,区分反应性和恶性情况,识别有无异常表型,确定患者是否有必要接受进一步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以及微小残留病的监测等。

李绵洋:嗜血细胞综合症相关形态学病例报告

李绵洋,医院临床检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血液病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血液病细胞形态与骨髓病理诊断。现任学术职务包括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北京医学检验学会血液学和体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科委会医学检验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常委等。近年来,承担国家、医院等课题7项,发表论文30余篇,副主编专著5部。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类原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引发的不可控的过度炎症反应状态。原发性多存在基因异常;而继发性见于重度感染、淋巴肿瘤、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免疫异常疾病。HLH的诊断标准仍然参照国际组织细胞协会颁布的HLH-诊断指南,其中骨髓检查/活检或脾、淋巴结、肝脏发现噬血细胞是其标准之一,但并非必须的标准。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形态学检查噬血组织细胞的存在,提示必须注意原发疾病因素,避免漏诊。本节结合一例淋巴瘤病人继发噬血细胞增多的患者细胞形态,分析形态学检查在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噬血细胞在多种疾病的骨髓涂片中可检出,应注意鉴别诊断。

王剑飚:AT-MDS相关形态学病例报道

王剑飚,医学硕士,副主任技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医院检验科临检组组长,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系、临床医学系、儿科系、上海健康学院检验医学系教学。兼职包括国际实验血液学学会(ISLH)会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肾脏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分会血液病检验诊断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寄生虫病和热带病专家库专家、上海医师协会检验分会细胞形态学诊断专业组组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血液寄生虫及肾病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研究课题。

患者何某,男,41岁。上海籍,橡胶厂工人。发现血细胞减少3年余,乏力半年。年底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40×/L),后多次复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无鼻衄、齿龈出血、黑便等出血表现,未进一步检查。年4月开始自觉稍有乏力、劳累后加重,日常生活不受限,医院检查发现全血细胞减少。年5医院查血涂片见“靶形、椭圆形红细胞、嗜多色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出现快带,红细胞包涵体检测阳性,地贫基因检测正常,临床未重视,骨髓细胞学检查后诊断“MDS-RCMD”,门诊予口服安雄、反应停、维甲酸治疗,自觉乏力有所改善。-08-03安雄、反应停、维甲酸治疗后乏力改善,门诊复查。-10-14再次出现乏力,查血常规。年10月住院检查考虑MDS伴有PNH克隆可能”,予安特尔胶囊刺激造血,维A酸片口服,沙利度胺片,环孢素胶囊调节免疫治疗,后出院。年11月-年4月间血常规白细胞波动于2.63-6.14×/L,血红蛋白于81-g/L之间,血小板于67-×/L之间。年5月患者血小板下降,入院复查骨髓,结果三系病态造血,加强的松片,血小板逐渐上升,至年2月,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正常,血红蛋白70-74g/L。年3月患者自觉乏力逐渐加重,活动后气促,血红蛋白下降;至4月,血红蛋白低至56g/L,白细胞、血小板正常,-05-21入院复查骨髓仍示三系病态造血。8月体检发现脾脏较前增大,至平脐,9月复查骨髓涂片仍示三系病态造血、红系增生明显,CD34+细胞占3.4%;年11月开始间断出现下肢皮肤散在瘀斑,无鼻衄,偶有齿龈渗血,后通过确诊MDS结合血红蛋白电泳出现快带,红细胞包涵体检测阳性,地贫基因检测正常,考虑ATMDS。年12月转化为AML-M2,随即快带及包涵体消失。

AT-MDS诊断标准确认红细胞中存在HbH包涵体,并明确患者没有α地中海贫血的既往史和家族史,且明确诊断MDS。

樊爱琳:髓系急性白血病相关形态学病例报道

樊爱琳,医学博士。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液体液组委员。主要从事临床血液检验和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是《实验诊断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要完成者,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是国内数字细胞形态学分析技术CellaVisionDM96的首位使用者。在怎样高效、简捷使用DM96提高血细胞复检效率方面,摸索出一套独到的经验。在数字细胞技术在国内血细胞复检领域中的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血细胞复检也有独到的见解。承担和参与了多项陕西省、国科金及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50余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10%~20%的患者死于早期出血。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TRA的最主要作用是预防APL的出血,为了降低出血相关死亡率,一旦怀疑APL,应尽早应用ATRA。早诊断、早治疗是APL诊治的关键。早诊断对血细胞分析中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识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典型APL明确诊断的关键在于=1\*GB3①患者出现自发性瘀斑和出血,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异常、外周血涂片显示异常早幼粒细胞特征;=2\*GB3②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包括细胞化学、组织病理活检;=3\*GB3③细胞免疫表型;=4\*GB3④细胞遗传学检查:检查t(15;17);=5\*GB3⑤分生物学:检出PML-RARA融合基因。本报告病例是一位青年女性,以月经量增多,皮肤瘀斑就诊,实验室检查符合典型APL伴PML-RARA的诊断标准。

病例分析的过程是疾病诊断的过程。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例分析是借助血液骨髓细胞细胞形态学(包括骨髓活检)、化学染色、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手段,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确诊疾病过程。而外周血细胞分析只是作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筛查手段,在病例分析中占据了很少的比重,那么对于从事外周血细胞分析的检验工作者来说,病例分析的意义何在?或者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值得思考。

病例分析的意义在于培养检验工作者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是我们检验人的短板。运用临床诊疗思维方式做检验工作才是检验的最高境界。这样我们不会局限于实验室就细胞认细胞,就计数而计数。才会把细胞放在疾病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去识别,把指标放在疾病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去认识。细胞或指标的异常是疾病病理及生理改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在血细胞分析和复检中,首先应从疾病病理及生理改变的角度去确认仪器分析的结果,其次再从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角度去做好血细胞复检。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够发挥好血细胞分析的筛查作用,主动寻找蛛丝马迹,积极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张时民:尿液及粪便检验自动化要点及专家共识解读

张时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血液体液教研室主任,从事临床检验工作三十余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工作二十五年。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和细胞形态学自动化分析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七、八届临床血液体液学组委员(-年);中国卫生摄影协会医学摄影教育与研究分会常委;《临床检验装备杂志》副主编,《实用检验医师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多本志编审专家,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CNAS)评审专家等。撰写文章60余篇,SCI文章1篇。主编专著12部,副主编专著10部,参编专著20余部。

尿液和粪便检验的自动化分析技术,是最常规的检验项目,也是检验医学领域开展的最晚的检验自动化项目,其核心内容是形态学检验,也是难度最大的检验项目,收费最为低廉的检验项目。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的不断进展,该类检验项目的自动化进程正在逐步进展和完善中。目前市场上此类仪器生产厂家众多,仪器种类众多,而且用户对他们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笔者曾多次被问及有关设备好坏及选择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相当难以回复的问题。

已经使用该类设备的用户在使用时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仪器应用、与尿干化学分析仪联合使用、便常规与寄生虫检查、复检、报告审核签发等方面带来一些困惑,同时对即将选择,如何选择该类设备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细胞形态学自动化分析学组于年9月至年7月分四次组织了全国临检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及相关企业召开座谈会,制定了国内《尿液和粪便有形成分自动化分析专家共识》,希望用户在应用此类检验设备时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vfmec.com/hyz/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