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呼吸门诊的专家号一般限制为15号,我认为这个数对于医院专科就诊患者来说,基本满足要求。今天从一位患者的口中得知,本人的挂号已经预约到了年的3月份。这个有点儿夸张,其中很多并非十分必要。大部分常见病、多发医院医院就诊,没有必要挤到北京来解决一般的小问题。
年度体检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医学昌明和健康观念改变给全社会带来的进步。在这一大背景下,各种良莠不齐的体检中心在全国各地有如雨后春笋般齐刷刷冒出,满布了漫山遍野。有些厚道的体检中心的确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困难,但也有些中心的运作非常不规范。
亲历过两件典型不讲职业道德的体检事件。第一件,小丽在朋友张猛男经营的餐厅当服务员,24岁,未婚,身体一直健康。她年去体检,体检中心的医生根据化验结果断定她免疫功能低下,必须使用药水调理,否则很快就不久于人世。各种恐吓之下,小丽总共花去3万6千元购买数箱的袋装药水。张老板让我看看小丽的化验单和药水,只能说她碰到了比老板更猛的真正猛医生。
第二件,老谭拿来一个朋友的PET-CT片子请我看,右上肺有一个孤立的高代谢结节影。我追问其他材料包括胸片或CT,回答说啥都没做,一到熟人开的体检中心开门见山就被忽悠做了PET-CT检查。这是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不科学行为,百思不得其解地球上怎么能发生如此不规范之事。尽管这位患者上来首查PET-CT就发现了问题,但这不能说明这种搞法是正确的路数。
今天主要想说的不是上述两种不规范的例子,而是想谈谈体检发现肺部“微小结节”的科学问题。上午门诊各路加号加到了30个,其中大约有半数是专门前来咨询体检发现的微小结节的。一般的观点是,对于低风险人群(年纪轻、极少吸烟、结节较小、边缘规整、位于中下肺叶)而言,直径小于0.6公分的微小结节根本就不需要当回事,甚至不需要常规随访。今天见到一位38岁的女性患者,CT报告单上写着多个小结节的直径为0.2~0.3公分,建议3个月后复查。
这是一个很难解开的死结,病人不懂医学,报告单怎么写他们就怎么看,看到可怕的东西就吓得惊恐万状,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数人都对照报到单上的问题会上网检索,查到的帖子通常离不开“毛玻璃”和“肺癌”等术语。此时,没有人能继续喝“理性对待疾病和死亡”这一套心灵鸡汤,然后是各种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姿势。另一方面,影像科医生确实看到了CT片子上的微小结节,看到了就不可能不发报告。他们建议“定期复查,必要时到呼吸科就诊”全都合情合理。这样的情况总是大量存在,而且越来越多:很多前来咨询微小结节的情况非常没有必要,体检报告单本来就能明确回答这样的疑惑。
新冠肺炎给整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是:由于人们普遍戴口罩,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显著减少——流感少了,肺炎少,结核病少了。现在,我们在病房一个礼拜碰到一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是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肺部结节”患者大量增多,经常占去门诊患者的半数以上。这种变化可能有好的一方面,意味着大量的肺癌患者有更多机会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还需要注意到,目前对于小结节没有道理的手术切除越来越多见。
写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呼吁理性对待年度体检尤其是肺部CT检查,科学分析微小结节,努力减少手术干预良性微小结节。
年10月14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