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中医助理诊断学基础二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答案部分

一、A1

1、

E

目测法是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进行判断。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上,则电轴不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则心电轴左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则为心电轴右偏;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下,则为心电轴极度右偏。

2、

C

P波:为心房除极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3、

B

U波:在胸导联上(尤其V3),U波较清楚,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U波增高常见于低血钾。

4、

A

QRS波群:为左、右心室除极的波,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5、

B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1)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其前无提早出现的异位P波。(2)QRS时限常≥0.12s。(3)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4)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6、

A

损伤型S-T段改变: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

7、

A

右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其幅度>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型P波”,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8、

D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9、

B

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

10、

E

典型心绞痛 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11、

E

前壁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的导联是V3~V5。

12、

D

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或安静时发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下移。

13、

A

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

14、

D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15、

B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16、

E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P波,即P波在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P-R间期0.12~0.20s。(3)心率~次/分钟。

17、

D

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或安静时发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下移。

18、

A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1)缺血型T波改变 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2)损伤型S-T段改变 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3)坏死型Q波出现 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宽度≥0.04s,深度≥1/4R)或者呈QS波。

19、

D

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

20、

E

右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①V1R/S>1,V5R/S<1,V1或V3R的QRS波群呈RS、RSR’、R或QR型。②心电轴右偏,重症可>+°。③RV1+SV5>1.2mV,aVR导联的R/Q或R/S>1,RaVR>0.5mV。④V1或V3R等右胸导联ST-T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1、

B

典型心绞痛: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22、

D

P-R间期固定且超过0.20s,见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12s,而P波形态、方向正常,见于预激综合征;P-R间期<0.12s,同时伴有逆行型P波,见于房室交界区心律。

三、B

1、

B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

E

S-T段:从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平线,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2、

C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P波,即P波在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P-R间期0.12~0.20s。(3)心率~次/分钟。

D

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1)提早出现的房性P’,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2)P’-R间期≥0.12s。(3)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4)代偿间歇不完全。

3、

A

前间壁心梗心电图改变出现在V1、V3。

E

下壁心梗心电图改变出现在Ⅱ、Ⅲ、aVF。

4、

B

目测法是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进行判断。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上,则电轴不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则心电轴左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则为心电轴右偏;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下,则为心电轴极度右偏。

C

目测法是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进行判断。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上,则电轴不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则心电轴左偏;若Ⅰ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下,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上,则为心电轴右偏;如果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均向下,则为心电轴极度右偏。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答案部分

一、A1

1、

B

胃肠道穿孔:最多见于胃或十二指肠穿孔,立位X线透视或腹部平片可见:两侧膈下有弧形或半月形透亮气体影。若并发急性腹膜炎则可见肠管充气积液膨胀,肠壁间隔增宽,在腹平片上可见腹部肌肉与脂肪层分界不清。

2、

C

十二指肠溃疡:绝大部分发生在球部,溃疡易造成球部变形;球部龛影或球部变形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征象。

3、

B

胃溃疡引起的功能性改变包括:①痉挛性改变;②分泌增加;③胃蠕动增强或减弱。

4、

B

食管静脉曲张:X线钡剂造影可见:食管中、下段的黏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呈蜒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

5、

A

胃肠道穿孔最多见于胃或十二指肠穿孔,立位X线透视或腹部平片可见:两侧膈下有弧形或半月形透亮气体影。若并发急性腹膜炎则可见肠管充气积液膨胀,肠壁间隔增宽,在腹平片上可见腹部肌肉与脂肪层分界不清。

6、

B

食管癌X线钡剂造影可见:①黏膜皱襞改变:由于肿瘤破坏黏膜层,使正常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表面杂乱的不规则影像。②管腔狭窄。③腔内充盈缺损。④不规则的龛影,早期较浅小,较大者表现为长径与食管长轴一致的长形龛影。⑤受累食管呈局限性僵硬。

7、

E

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①二尖瓣曲线增粗,回声增强;②二尖瓣前叶曲线双峰消失,呈城墙样改变,EF斜率减低;③二尖瓣前、后叶呈同向运动,后叶曲线套入前叶;④左心房增大。

8、

A

大叶性肺炎:充血期X线无明显变化,或仅可见肺纹理增粗;实变期肺野出现均匀性密度增高的片状阴影,病变范围呈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在大片密实阴影中常可见到透亮的含气支气管影,即支气管充气征。消散期X线可见实变区密度逐渐减退,表现为散在性的斑片状影,大小不等,继而可见到增粗的肺纹理,最后可完全恢复正常。CT在充血期即可见病变区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实变期可见呈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的密实阴影,支气管充气征较X线检查更为清楚。

9、

D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X线可见两肺大小、密度、分布都均匀一致的粟粒状阴影,正常肺纹理显示不清。

10、

B

原发型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①原发综合征:是由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三者组成的哑铃状双极现象。②胸内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而突向肺野。

11、

E

心包积液:ml以下者,X线难以发现。中等量积液时,后前位可见心脏形态呈烧瓶形,上腔静脉增宽,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12、

D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明显增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心脏呈靴形。

13、

B

心包积液:ml以下者,X线难以发现。中等量积液时,后前位可见心脏形态呈烧瓶形,上腔静脉增宽,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14、

B

高血压心脏病:X线表现为左心室扩大,主动脉增宽、延长、迂曲,心脏呈靴形。

15、

A

风湿性心脏病(1)单纯二尖瓣狭窄 X线表现为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左心耳部凸出,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变小,心脏外形呈鸭梨状。(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左心室明显增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心脏呈靴形。

16、

C

风湿性心脏病(1)单纯二尖瓣狭窄 X线表现为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左心耳部凸出,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变小,心脏外形呈鸭梨状。(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左心室明显增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心脏呈靴形。

17、

E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X线主要表现为两肺上部多发厚壁的慢性纤维病变及空洞,周围有广泛的纤维索条影及散在的新老病灶,常伴有明显的胸膜肥厚,病变的肺因纤维化而萎缩,出现肺不张征象,上叶萎缩使肺门影向上移位,下肺野血管纹理牵引向上及下肺叶的代偿性肺气肿,使膈肌下降、平坦,肺纹理被拉长呈垂柳状。

18、

D

包裹性胸腔积液:X线表现为圆形或半圆形密度均匀影,边缘清晰。包裹性积液局限在叶间裂时称为叶间积液。

19、

C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周围型:X线表现为密度增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灶,逐渐发展可形成分叶状肿块;发生于肺尖的癌称为肺沟癌。HRCT有利于显示结节或肿块的形态、边缘、周围状况以及内部结构等,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直径小于3cm以下的癌,肿块内见到的小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影),同时发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更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增强CT能更早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20、

B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X线可无异常发现。典型慢支表现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肺纹理伸展至肺野外带。

21、

B

大叶性肺炎:充血期X线无明显变化,或仅可见肺纹理增粗;实变期肺野出现均匀性密度增高的片状阴影,病变范围呈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在大片密实阴影中常可见到透亮的含气支气管影,即支气管充气征。

22、

D

原发型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①原发综合征:是由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三者组成的哑铃状双极现象。②胸内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而突向肺野。

23、

B

支气管扩张症:确诊主要靠胸部CT检查,尤其是高分辨力CT(HRCT)。柱状扩张时可见“轨道征”或“戒指征”;囊状扩张时可见葡萄串样改变;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黏液栓时,可见“指状征”。

24、

C

发生于右上叶的肺癌,肺门肿块及右肺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可形成横行“S”状下缘。

三、B

1、

D

密度最低,X线片上呈黑色的是气体。

A

密度最高,X线片上呈白色的是骨骼。

2、

A

出血性脑梗死:在密度减低的脑梗死灶内,见到不规则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影;由于占位,脑室轻度受压,中线轻度移位;2~3周后,病变处密度逐渐变低。

E

腔隙性脑梗死:发病12~24小时之内,CT无异常所见;典型者可见小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缘模糊;无占位效应。

3、

B

高血压心脏病:X线表现为左心室扩大,主动脉增宽、延长、迂曲,心脏呈靴形。

A

单纯二尖瓣狭窄:X线表现为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左心耳部凸出,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变小,心脏外形呈鸭梨状。

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答案部分

一、A1

1、

A

真实客观地记录病人住院期间全部病情经过的是病程记录。

2、

D

住院病人的所有记录中,记录最完全、内容最丰富的是住院记录。

3、

A

门诊病历重点为主诉、现病史,而对既往史、家族史等仅扼要记录与此次发病有关的内容。

4、

C

书写“体格检查”部分的内容时,应重点记载的是阳性体征。

5、

D

建立正确的诊断,一般要经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综合分析、初步诊断"和“反复实践、验证诊断”3个步骤。

学习要趁早,医考复习年前就要打好计划,做好准备,天道酬勤!

记得每天坚持听课三小时,坚持21天后,第22天习惯就养成了,主动复习比被动复习效果更好,我们一起努力,加油。今天开始学习,备考。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白癜风早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vfmec.com/jbby/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