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临床化验单归纳珍藏版

一,尿常规-

-

二.血常规-

-

三.其他检查-

-VIP协议保过班:助理医师,执业医师,护士,执业药师,康复理疗师咨询王老师,-

五.生化检测-

-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值范围-

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SGPT/ALT-

0-40U/L-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

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总胆红质素-

T-BIL-

0~18.8umo1/1-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

D-BIL-

0~6.84umo1/1-

参考总胆红素-

总蛋白-

TP-

60~80g/1-

血清总蛋白增加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③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血清总蛋白降低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血清白蛋白-

ALB-

35.0~55.0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碱性磷酸酶-

ALP-

成人20-U/L-

儿童20-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γ-GT)50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胆固醇-

CHO-

CHO-

0~5.18mmo1/L-

-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

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甘油三脂-

TG-

0~1.6pmmo1/L-

青年-

老年-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

降低(低于人群的5%位数)无重要临床意义。过低见于消化吸收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症。-

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

HDL-C-

1.16-1.55mmo1/L-

男40(1.03)-

女45(1.16)-

胆固醇和冠心病患病数之间负相关已经被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1.生理性升高:运动(如运动员一般HDL—C较高)、饮

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一些降胆固醇药物(如诺衡)等。-

2.生理性降低:少运动的人,应激反应后。-

3.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

4.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遗传性高HDL血症。-

HDL胆固醇是一种和总胆固醇浓度无关的危险因素,而且有很高的预期价值.-

因此,HDL胆固醇浓度的测定对冠心病危险的评估是必需的-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2.84~3.10mmol/L-

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淀粉酶-

AMS-

血清0-U/L-

尿U/L..-

增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减低见于严重肝病(血清尿淀粉酶同时降低)-

二氧化碳结合率/力-

CO2-Cp-

45.0~65.0ml%-

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增多,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酸性中毒的代偿。-

六,乙肝五项指标含义:-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以上即为乙肝的二对半,正常均阴性。-

下列各种组合的阳性,其意义如下:-

①HBsAg、HBeAg、抗HBc(1、3、5项)阳性: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大三阳。-

②HBsAg、抗HBe、抗HBc(1、4、5项)阳性: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者。俗称小三阳。-

③HBsAg、抗HBc(1、5项)阳性: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急性HBV感染。-

④抗HBs、抗HBe、抗HBc(2、4、5项)阳性:表示感染后恢复,已获得免疫力。-

⑤抗HBe、抗HBc(4、5项)阳性:有既往感染史、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⑥抗HBs(2项)阳性:被动或主动免疫,对HBV(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⑦抗HBc阳性(5项):急性HBV(乙肝病毒)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发病但可传染)。-

一.痰液检验1.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绿脓杆菌感染时呈黄绿色;大叶性肺炎时呈铁锈色;急性左心衰时呈粉红色泡沫样痰;阿米巴肺脓疡时呈咖啡色。呼吸系统有病变时痰可呈粘液性、浆液性、脓性、血性。2.显微镜检查(1)不染色涂片①红细胞:正常痰液无红细胞,脓性痰可见少量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痰液可有少量白细胞,呼吸道感染时可见大量白(脓)细胞;③肺泡巨噬细胞,见于肺淤血、肺栓塞和慢性肺出血患者;④寄生虫及卵:如肺吸虫卵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⑤夏科-莱登结晶:见于支气管哮喘和肺吸虫患者痰液;⑥柯什曼螺旋体:见于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2)染色涂片①脱落细胞检查:巴氏染色查肺癌细胞;②细菌检查:革兰染色可见许多致病菌;③分枝杆菌检查:抗酸染色及金胺O荧光染色。3.病原体培养根据可能的疾病进行不同病原体培养,如一般细菌、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真菌及厌氧菌等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厌氧菌培养需环甲膜穿刺取痰,由于存在口咽污染的可能性,痰液培养结果不一定反应下呼吸道感染情况。二、血清钾3.5~5.3mmol.L。需要注意的是如血清标本溶血可造成血钾假性升高。1.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①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钾含量不足;②丢失过多,如长期频繁的呕吐、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利尿剂使用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③胰岛素和葡萄糖同时使用造成血清钾进入细胞内。2.高钾血症(血清钾5.3mmol/L)①摄入过多,如补钾时过多过快;②排泄困难,如肾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大量使用潴留钾的利尿剂、长期低钠饮食;③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如溶血、大面积烧伤和组织挤三、血清钠目前广泛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参考值为~mmol/L。1.低钠血症(血清钠mmol/L)(1)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钠含量不足。(2)丢失过多①消化道失钠,如长期频繁的呕吐、腹泻或因手术消化液的丢失;②肾性失钠,如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利尿剂使用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③体表失钠,烧伤、大量出汗后仅补水未补钠。2.高钠血症(血清钠mmol/L)(1)摄入水分不足造成血液浓缩。(2)肾性失水如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和山梨醇脱水)、肾小管尿液浓缩功能障碍。(3)体表失水如大量出汗。(4)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如长期使用ACTH和糖皮质激素。四、血清氯目前广泛采用电极法,参考值为96~mmol/L。1.低氯血症(血清氯96mmol/L):(1)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NaCl盐含量不足。(2)丢失过多①消化道失钠长期频繁的呕吐、腹泻或因手术消化液的丢失;②肾性失氯,如利尿剂使用抑制肾小管对氯的重吸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肾小管对氯的重吸收不良。③摄入水分过多,如尿崩症。④呼吸性酸中毒。2.高氯血症(血清氯mmol/L)临床意义较小,除高钠血症原因外,还见于低蛋白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五、血清总钙2.25~2.58mmol/L(9~11mg/dl)。1.低钙血症(血清钙2.25mmol/L或9mg/dl)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需要增加,如孕妇;③肾脏疾病;④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高钙血症(血清钙2.58mmol/L或11mg/dl)①摄入过多;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③服用维生素D过多;④骨病及某些肿瘤。六、血清无机磷0.97~1.61mmol/L(3~5mg/dl)。血清无机磷的含量与血清钙含量的乘积为一常数(40,当两者单位均为mg/dl时)。1.低磷血症(血清磷0.97mmol/L或3mg/dl)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磷转移至细胞内,如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③磷丢失过多,如血透、肾小管酸中毒、利尿剂使用;④其他,如甲旁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中毒等。2.高磷血症(血清磷1.61mmol/L或5mg/dl)①甲旁减;②肾衰酸中毒;③维生素D过多;④多发性骨髓瘤和骨折愈合期。七、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一)血清铁测定亚铁嗪显色法:男性11~30μmol/L,女性9~27μmol/L。1.血清铁增高①肝细胞损害;②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③血液病,包括非缺铁性贫血、再障及白血病。2.血清铁降低:主要为缺铁性贫血。(二)血清总铁结合力亚铁嗪显色法:男性50~77μmol/L,女性54~77μmol/L。1.生理性变化新生儿降低,女青年和孕妇增高。2.病理性变化①降低:转铁蛋白合成减少,如肝硬化、转铁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肿瘤及非缺铁性贫血等;②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和妊娠后期;转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和肝细胞坏死。八、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一)血清铁测定亚铁嗪显色法:男性11~30μmol/L,女性9~27μmol/L。1.血清铁增高①肝细胞损害;②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③血液病,包括非缺铁性贫血、再障及白血病。2.血清铁降低:主要为缺铁性贫血。(二)血清总铁结合力亚铁嗪显色法:男性50~77μmol/L,女性54~77μmol/L。1.生理性变化新生儿降低,女青年和孕妇增高。2.病理性变化①降低:转铁蛋白合成减少,如肝硬化、转铁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肿瘤及非缺铁性贫血等;②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和妊娠后期;转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和肝细胞坏死。九、血清甘油三酯(TG)0.56~1.7mmol/L。1.增高①原发性的高脂血症;②继发性的:甲减;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妊娠和酗酒等。2.降低①严重的肝脏疾病;②肾上腺功能减退;③甲亢。十、血清脂蛋白(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4~2.0mmol/L降低具有临床意义。HDL-C与TG呈负相关系,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脏损害、肾病综合征。(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沉淀法:2.07~3.12mmol/L,3.15~3.61mmol/L为边缘升高,≥3.64mmol/L为升高。升高具有临床意义。LDL-C升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系。(三)脂蛋白(a),LP(a)mg/L脂蛋白(a)升高已作为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十一、血糖(一)空腹血糖3.9~6.4mmol/L(70~mg/dl)1.增高①糖尿病;②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异常增高、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③应激性高血糖,如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等;④药物性,如噻嗪类利尿药。2.降低①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细胞瘤;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③严重的肝脏疾病;④生理性血糖降低,如饥饿和剧烈运动后。(二)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0.5~1h血糖水平达到峰值,位于7.8~8.9mmol/L(~mg/dl)。2h不超过7.8mmol/L(mg/dl),3h恢复至空腹血糖值。每次尿糖均为阴性。其意义是:①糖尿病的诊断;②糖耐量减低:多见2型糖尿病、生长激素异常增高、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病;③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低,口服葡萄糖后钟点血糖上升不明显,主要见胰岛β细胞瘤。十二、血、尿淀粉酶(AMS)血淀粉酶总活性为80~U/dl,尿淀粉酶84~U/dl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胰腺炎时,血和尿AMS均显著升高。急性胰腺炎时,血AMS在发病8~12h开始升高,12~24h达到高峰,2~5天恢复正常。血AMS超过U时对急性胰腺炎具有诊断意义,其他急腹症时通常低于该值。尿AMS在发病12~24h开始升高,下降速度也比血AMS慢(3~10天恢复正常),故急性胰腺炎后期,尿AMS更具有诊断价值。十三、肝功能(一)血清总胆红素(STB)和结合胆红素(CB)血清总胆红素5.1~17.1μmol.L(0.3~1.1mg/dl),血清结合胆红素1.7~6.8μmol/L(0.1~0.4mg/dl)。1.STB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溶血性黄疸通常85.5μmol/L,肝细胞黄疸通常μmol/L,阻塞性黄疸μmol/L。2.CB.STB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50%为阻塞性黄疸。(二)血清氨基转移酶即转氨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5~25卡门单位(比色法),5~40U/L(连续监测法)AST:8~28卡门单位(比色法),8~40U/L(连续监测法)ALT和AST增高具有临床意义,见于:①肝胆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脂肪肝、胆囊炎和胆管炎;②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炎;③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④药物及中毒性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后者AST升高更明显)。(三)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连续监测法成人:40~U/L,儿童:U/L比色法成人:3~13金氏单位,儿童:5~28金氏单位1.病理性升高①肝胆疾病,主要为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②骨骼疾病。2.生理性升高见于生长期儿童和妊娠中晚期。(四)γ-谷氨酰转移酶(GGT)连续监测法(37℃)男性:11~50U/L,女性:7~32U/L比色法男性:3~17U/L,女性:2~13U/L。增高具有临床意义,见于:①胆道阻塞性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②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变;③药物及中毒性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五)血清总蛋白、白蛋白(A)、球蛋白(G)及A/G比值血清总蛋白60~80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比值为:1.5~2.5∶1。1.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升高血清水分减少,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升高。2.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减低①肝细胞损害,合成减少;②营养不良;③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④消耗增加,如重症结核、甲亢及晚期肿瘤等。3.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升高主要为M蛋白血症。4.血清球蛋白减低①生理性,如小于3岁的幼儿;②免疫功能抑制;③先天性的低γ球蛋白血症。十四、肾功能(一)血清肌酐(Cr)测定男性44~μmol.L(0.5~1.5mg/dl),女性70~μmol/L(0.8~1.2mg/dl)。不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升高具有临床意义,见于任何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降至正常1.3及以下)的疾病,如急慢性肾衰。(二)血清尿素氮(BUN)测定2.9~8.2mmol/L(8~23mg/dl)。特异性不如血清Cr。升高具有临床意义:1.肾前性①蛋白质代谢增加,大量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等;②肾血流量下降,如脱水,休克和心衰等。2.肾性如急慢性肾衰。3.肾后性肾脏以下的尿路阻塞性疾病。(三)血清尿酸(UA)测定90~μmol/L。升高具有临床意义:①原发性,如原发性痛风;②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骨髓瘤等;③肾功能损害性疾病;④中毒(如氯仿、四氯化碳、铅)和子痫。十五、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包括抗-HBc总抗体和抗-HBcIgM抗体。均为阴性。见下表(引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诊断学》第五版,第~页)。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结果的判读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抗-HBe抗-HBs结果的判读++----急性HBV感染早期,HBV复制活跃++++--急性或慢性HB,HBV复制活跃+-++--急性或慢性HB,HBV复制减弱+-+++-急性或慢性HB,HBV复制减弱+-+-+-HBV停止复制--++--HbeAg.抗-HBs空白区,可能HBV处于平静携带中--+---既往感染HBV,未产生抗-HBs--+++-抗-HBs出现前阶段,HBV低度复制--+-++HBV感染恢复阶段--+--+HBV感染恢复阶段++++-+不同亚型(变异型)HBV再感染+-----HBV-DNA处于整合状态-----+病后或接种HB疫苗后获得性免疫-++---HBsAg变异的结果+---++表面抗原、e抗原变异十六、血气分析(一)动脉血氧分压(PaO2)80~mmHg判断机体是否缺氧及程度。(二)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2)35~45mmHg临床上用于:①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程度;②判断是否有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③判断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的代偿;④判断肺泡通气状态。(一)脑脊液常规1.性状无色、透明水样液体。2.蛋白定性试验(Pandy)阴性。3.细胞计数及分类成人(0~10)×/L,儿童(0~8)×/L,淋巴细胞:70%,单核细胞30%1.性状红色:穿刺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黄色:陈旧出血、脑脊髓肿瘤及黄疸患者;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所致,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微绿色:绿脓杆菌感染所致;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细胞瘤。2.蛋白定性试验阳性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脑(膜)炎、出血和中毒;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脊髓肿瘤、粘连等;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如神经性梅毒和多发性硬化症。3.细胞增多见于: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③脑寄生虫病;④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二)脑脊液生化蛋白定量:0.2~0.45g/L;葡萄糖:2.5~4.5mmol/L,脑脊液血浆葡萄糖比率0.3~0.9;氯化物:~mmol/L1.脑脊液蛋白定量升高的临床意义同蛋白定性。2.脑脊液葡萄糖减少的临床意义①化脓性脑膜炎;②结核性脑膜炎;③脑膜肿瘤及其他脑膜炎;④脑脊液氯化物降低的临床意义主要是结核性脑膜炎。十八、胸腔积液和腹水(浆膜腔积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胸腔积液和腹水均包括两种:漏出液和渗出液。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晚期肝硬化;②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③淋巴管阻塞,如丝虫病。渗出液系炎性积液。两者的常规、生化检查及鉴别点见表。鉴别点漏出液渗出液1.原因非炎症炎症、肿瘤或物理、化学刺激2.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黄色、脓性、血性、乳糜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浑大多数浑浊3.比重低于1.高于1.4.凝固性不自凝能自凝5.粘蛋白定性试验阴性阳性6.蛋白总量常小于25g/L常大于25g/L7.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常低于血糖8.有核细胞计数常小于×/L常大于×/L有核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急性感染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9.细菌检查无细菌发现可找到病原菌。

1.血糖3.6—6.1mmol/L对于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不足或过多有鉴别意义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2.二氧化碳结合力24--32mmol/L。对于判断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碱中毒有一定意义。3.尿素氮(BUN)2.8—8.2mmol/L。判定肾功能。增高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减低。4.肌酐44---μmol/L。对急、慢性肾炎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5.尿酸--μmol/L。增高:临床多见于痛风、急性及慢性肾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6.钾3.5--5.1mmol/L。钠--mol/L。.氯95--mol/L。判定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7.钙2.1--9mol/L。判定甲状旁腺机能,维生素D缺乏症,骨肿瘤,多发骨髓瘤有意义。8.总蛋白60-80g/L。白蛋白35--55g/L。可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诊断、鉴别诊断意义。9.血清总胆红素5.5--19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1.7—6.8μmol/L。诊断、鉴别诊断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心血管疾病、中毒时升高10.谷丙转氨酶(ALT)8—40U/L对肝胆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变的观察有重要意义。11.谷草转氨酶(AST)5--40U/L急性心肌梗塞时升高,肝病及其它脏器炎症时也常增高12..r--谷氨酰转移酶或转酞酶(r--GT)8--53U/L。肝胆系统病变特别是肝癌时明显增高。13.肌酸磷酸激酶(CK)25-U/L。骨胳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心肌梗塞时显著升高。14.乳酸脱氢酶(LDH)--U/L。心、肝、肺等组织急性损害时明显增高15..碱性磷酸酶(AKP)42--U/L。阻塞性黄疸、肝炎、肝硬化、肺癌、骨肉瘤、肿瘤骨转移等明显升高。16.胆碱酯酶(CHE)4.2—12.6ku/L。有机磷中毒,严重而广泛的肝实质性损害时减低。17.淀粉酶(AMS)0--U/Ll。诊断胰腺炎、胰腺癌的主要指标之一。流行性腮腺炎甲期,胰腺附近的胃穿孔,也常增高。18.总胆固醇2.9--6.0mmol/L。甘油三脂29.--6.0mmol/L。了解体内脂代谢情况,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甲状腺机能减退等诊断有意义。









































白癜风治疗中心
济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fmec.com/jbzd/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