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胸腔里有心脏、肺等器官,而来自醴陵的小张左侧胸腔内却有一个直径约14cm×12cm,重达近1斤的巨大肿瘤,和心脏大小相当,好比胸腔内有两个心脏,医生都惊叹确实罕见。日前,医院医院心胸外科成功接受了胸腔肿瘤切除术,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胸腔长巨大肿物不敢手术
小张今年24岁,家住醴陵,一年前出现了不明原因的间断胸痛、胸闷、医院,胸部CT检查发现其胸腔纵隔内有巨大肿物,推挤压迫主动脉及左侧无名静脉,纵隔向右侧移位。
当地医生告诉他说,由于肿物巨大,包裹着人体最大动脉,手术风险高,医院诊治。一开始,他医院就诊,医院就诊,尽管诊断清楚:侵袭性胸腺瘤,但由于肿瘤巨大,周围血管丰富,手术难度太大,得到的回答也是手术风险巨大,如果要手术,小张自己要承当很大风险。
医院的答复,小张一直未能下决心手术便回到当地保守治疗。
病情恶化下决心手术
可是,今年11月初,他觉得自己的胸痛、胸闷、气促越来越厉害了,影响到他的工作。偶然间知晓株洲市心脏中心是与医院合作的,医院看看能否治疗。
就这样,小医院就诊,心胸外科医生为其安排了进一步的系统、全面检查,胸部增强CT显示前纵隔内肿物不仅巨大,而且部分包裹了主动脉及左侧无名静脉。
医生告诉他手术最大风险就是主动脉和左无名静脉破裂,术中大出血。而非手术治疗,医生说此类肿瘤对放疗、化疗往往不敏感。不做手术小张就只能痛苦地生活,甚至等待死亡。
以心胸外科李文灿主任为首的专家团队通过认真研究各项检查后,认为:此为临床罕见病例,手术风险巨大,作为湘雅系的医务工作者应敢于和患者共同承担风险,解除病魔。听了专家团队耐心细致、专业的解说,小张最终决定生死一搏,医院手术。
术前做足功课,顺利完成手术
在手术前,为了更为充分对小张准确评估,在各项检查完备后,李文灿主任与心胸外科其他医生广泛交流意见。多位医生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见解:①存在右肺浸润的可能;②肿瘤如已侵入大血管,如何避免术中大出血;③如何摆放体位,充分显露前纵隔等。其后证实这些真知灼见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过术前的充分准备后,心胸外科专家团队为小张实施了纵隔内巨大肿瘤摘除术,并切除了肿瘤浸润的部分肺叶。
医生从小张胸腔取出的肿瘤
“手术的最难点在于必须通过剥离主动脉和左无名静脉才能真正意义上彻底切除肿瘤,然后还要完整切除胸腺和前纵膈内异位胸腺,才能减轻或避免术后肌无力危象。”心胸外科主任李文灿说,虽然此手术难度大,但手术很顺利完成了。而术后,小张在麻醉复苏室短暂观察2小时后便转回心胸外科病房继续治疗。目前,小张的胸痛、气促症状明显好转,现已康复出院。
胸腺瘤是悄无声息的“定时炸弹”
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李文灿介绍,腺肿瘤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上皮性肿瘤,其病程发展较慢,常被称为惰性肿瘤。虽然是一种惰性肿瘤,但胸腺瘤有恶性可能。而胸腺癌多见于成年男性,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医院就诊时,基本都是中晚期了。
大多数胸腺肿瘤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体检时发现的。有些病人则是发现头面部肿起来、胸痛,医院就诊。也有些病人由于肿瘤造成胸腔积液,出现呼吸困难,才想到就诊。
另外,当出现剧烈胸痛时,我们除了要考虑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也要考虑胸腺瘤的可能。特别是短期内症状迅速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排除恶性胸腺瘤或胸腺癌的可能。
李文灿主任建议,每年定期体检对于早期发现胸腺肿瘤以及其他纵膈内的肿瘤十分重要。
胸腺肿瘤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上纵隔原发性肿瘤,约占成人所有纵隔肿瘤的20%~40%,它起源于胸腺上皮,但不包括起源于生殖细胞、淋巴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脂肪组织的肿瘤。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纵隔,附着于心包,少数发生在纵隔以外部位,如胸膜、心膈角、肺实质内、肺门或颈部。年WHO制订了一种胸腺上皮肿瘤分类法。它采用了Muller-Hemelink分类法,并根据上皮细胞形态及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比例进行分类,将胸腺瘤分为A、AB、B1、B2、B3和C型。C型即胸腺癌,其细胞异形性明显,丧失胸腺的特殊结构,与其他器官的癌相似。临床表现胸腺瘤的临床表现各异。
1、约30%~60%的患者可无症状,仅在偶然的胸片检查时发现。
2、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瘤体侵犯或压迫邻近纵隔结构所引起的胸部局部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喘鸣、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霍纳综合征、上腔静脉综合征、心包填塞、脊髓受压等症状。
3、全身症状有发热、体重下降、疲劳、食欲减退、盗汗等。
4、胸腺瘤常具有特异性表现,合并多种副瘤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最常见;红细胞发育不良;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多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某些研究还发现胸腺瘤患者患第二原发肿瘤的几率增高。
5、胸腺瘤最常见的转移是胸内转移(如胸膜、心包),可伴胸水,引起呼吸困难、胸痛、胸部不适等症状。胸外和血行转移少见,转移部位以骨骼系统最为常见,引起相关的转移症状。
病理分类胸腺瘤特殊的形态学特征使它的病理分类标准一直未统一。现行的病理分类方法有Muller-Hermelink分类法、WHO分类法、Suster和Moran分类法,其中以WHO分类法使用最广泛。WHO分类法将胸腺瘤分为A、AB、B三型:A型由梭形或椭圆形上皮细胞组成,缺乏核异型性,不含典型或肿瘤淋巴细胞;B型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AB型为二者的混合表现,与A型类似,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B型又按照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B1、B2和B3型。同时将所有胸腺癌分为C型,其表达呈明显恶性肿瘤细胞学特征,C型又根据各自的组织分化类型进一步命名,如拟表皮样癌、鳞状上皮细胞癌、淋巴上皮癌、肉瘤样癌、透明细胞癌、类基底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乳头状癌和未分化癌等等。A型和AB型为良性肿瘤,B1型为低度恶性,B2型为中度恶性,B3型与胸腺癌均为高度恶性,侵袭性强。
临床分期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与其他肿瘤不同,无法完全根据组织学来确定胸腺瘤的良恶性质,其良恶性需依据有无包膜浸润、周围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来判定。所以目前认为所有的胸腺瘤均是潜在恶性的,主张将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种,一般说来30%~40%的胸腺瘤是侵袭性的。临床上常用Masaoka分期和WHOTNM分期来判断病变的程度和预后。
(来源:株洲医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白癜风能治好么治疗白癜风最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