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榜
“敬佑生命荣耀医者”
国医大师柴嵩岩教授荣获
“生命之尊”
刘清泉院长荣获
“中华医药贡献奖”
呼吸科团队荣获
“金牌团队奖”
乳腺科张董晓主任荣获
“科普影响力奖”
呼吸科原庆主任医师荣获
“战疫先锋奖”
急诊科裴晓璐护士长荣获
“美丽天使奖”
医院荣获优秀组织奖
11月25日下午,由环球时报社、生命时报社、伙伴医生联合主办的“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第五届公益活动盛典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常委副部长、十二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机关党委书记王一彪出席大会并致辞。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97家医院、位医务人员、41个诊疗团队报名。活动由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专家和行业代表等组成评审团,共同推选出位医务工作者和11个先进集体。柴嵩岩
生命之尊
柴嵩岩:中医妇科昆仑
专家小传:柴嵩岩,生于年10月,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指导老师、当代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药工作70年,惠及患者近百万人次。“送子观音”蜚声海内外。首创“妇人三论”,完善肾之四最理论,形成二阳致病学说,柴氏妇科自成体系。中医妇科舌诊第一人。荣获中国福利会宋庆龄樟树奖,成为设奖25年来,首位中医药界获奖者。
子孙奶奶:一生守护妇幼健康
经过柴嵩岩辨证施治,逾10万名已经绝望的不孕症患者怀孕生子,柴嵩岩也被渴望生育的家庭誉为“送子观音”、“子孙奶奶”、“杏林凤凰”。
柴嵩岩看病有一个细节,她总是在诊桌上摆着一盒抽纸,这是为患者准备的。她在诊病时注意疏导患者情绪,她耐心的询问、亲切的态度、推心置腹的话语常常让患者积压的情绪一下子释放出来。常有患者说,柴老看病的过程本身就是治疗。
“现代女性不容易,工作、家庭压力大,要还赶上得了病,心里多苦。有的病人做了试管没成功,你想她心里多凉啊。”柴嵩岩说,“我理解患者的苦,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热爱我的专业了。”
柴嵩岩诊脉总用左手,一方面是因为左手触觉敏感,能更好地把握病情,另一方面是右手可以同时写字,提高看诊效率。”但很少有人知道,柴嵩岩因为长期用左手诊脉,肩背部有严重的变形,每次出诊都忍受着肩背疼痛的痛苦。聊到这个细节,柴嵩岩只是淡然地笑了笑,“人生就是这样,多为别人做点什么才快乐。”
一位曾经对生育已经绝望的患者这样写道:“我永远记得自己当时因为不孕四处求医的艰难和绝望,更记得当我看到柴嵩岩的时候,那种对柴嵩岩的坚信和莫大的期望。如果没有遇到柴嵩岩,我不知道我的求医路会辗转如何,更不知道我的生活会怎样。
当我得知怀孕以后,我和老公商定,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要给孩子起名叫松泽,意为是柴嵩岩的恩泽。等孩子懂事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她)这个名子的来历,更会告诉他(她),有一位柴奶奶,她是我们全家人一辈子的恩人,恩重如山。”
学贯中西:攻坚克难,自成一家
“妇幼健康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事业。于是,我选择了中医妇科。”柴嵩岩是新中国唯一一批由国家培养的中医学习西医本科生,通过5年的学习,学到了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特点,发现在治疗女性内分泌方面,中医妇科有很大优势。而妇幼专业承托着爱与希望,也奠定了她选择妇科的决心。
从年拜师陈慎吾,到年师从吴阶平,就读于全国首届中医药人员班学习西医,再到年就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柴嵩岩一直从事临床工作。七十载耕耘在妇科临床一线,她兼收大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倡“尊古学古,参今用今”,学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柴嵩岩学术体系”,从临床实用出发,完整而自成逻辑,分别在女性月经生理理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医辨证思辨方法、舌诊脉诊认证技巧诸方面,充实、完善了现代中医妇科学理论。
她完善了女性月经生理理论,强调顺应周期规律、顾护阴血津液、用药以柔克刚、调整气化功能、补肺启肾为临证思辨特点。按照中医辨证思辨方法,形成“肾之四最”、“二阳致病”的理论学说。她独创“种子论”、“土地论”、“水库论”的“妇人三论”。即“种地”(生育)要有好“种子”(卵子),有肥沃的“土地”(健康的子宫内膜),还要有“水”(阴血),三者要综合对待、调理,治疗不孕症。四诊尤重舌诊,强调辨舌诊病,辨舌立法,辨舌用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以舌象为诊断和用药的重要依据,近40年积累相关舌诊资料近份,堪称中医妇科舌诊第一人。在此基础上,性格坚毅的柴嵩岩直面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小儿性早熟等世界性疑难病症,执著研究,不懈探索,组方灵活、选药广泛、性味平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特别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不孕患者慕名向柴嵩岩求医问药。卵巢早衰被医学界认为几乎不能逆转,经她妙手,30%左右的患者卵巢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5%左右的患者成功怀孕生子,创造了中医药学的奇迹,也令西方医学叹为观止。薪火相传:桃李芬芳,遍布京华
“我要抓紧时间,把多年积攒的病例病案、验方总结出来,把经验心得传授给年轻人。每周出诊时,我提前一个小时到,给徒弟们讲课。我还加快科研工作,带领团队运用中医理论及辨证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开展疑难病症的治疗研究,让中医药造福更多女性。”柴嵩岩在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报告会上说出了自己对于后辈的期待。20世纪90年代以后,柴嵩岩开始带徒。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人好奇地问柴嵩岩:“您带徒弟,保留不保留?”柴嵩岩表示:“我不保留。我用5年时间悟出的道理,花5分钟告诉他们(徒弟和学生),他们这辈子就等于多赢得了5年!我期望让更多的人救更多的人,这是爱的事业,是善的事业!”
柴嵩岩胸怀宽广,心底无私,传道授业兢兢业业,培养后学呕心沥血。先后5次“师带徒”,将积累一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众多弟子,带出了一支强悍、整齐、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中医妇科团队,也带出了一个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多年来,通过讲课、查房、会诊、临床带教等形式,培养中医妇科人才无数,医院,京华处处有柴门,为中医妇科事业的发展穷尽了一生的心血。
多年来,柴嵩岩的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继承人相继结业,已经成为奋战在祖国中医药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柴嵩岩不仅在医道上授业解惑,还常常教诲学生:“要做一个好医生,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好医生要甘于寂寞,但不能甘于平庸。我总在想,咱们得帮帮患者,为他们做点什么,多做点什么;替他们想得长远些、更长远些。”这些话是柴嵩岩的口头禅。
年底,《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临床经验系列丛书》即将出版,该系列丛书历时5年,经历5-7次修改,一百多万字,柴嵩岩主编,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并持以绝对的诚信和科学的态度,依据中医学之原理进行编著的,考虑到各级妇科医生的参考、接纳和进而借鉴于临床的需求,该系列丛书是中医妇科的扛鼎之作。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在柴嵩岩的诊室,工作人员已经习惯曾经的患者带着孩子来看望柴嵩岩,这是最开心的时刻。
学生时代,柴嵩岩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能亲眼见证祖国的伟大历史时刻是她一生的骄傲,也使她立志将祖国需要作为人生前进的方向。
求学时,她勤奋用功,“总是愿意学点东西”;
从医70年,她不断钻研探索,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耄耋之年,她依旧深耕学术,不让自己“掉队”;
作为老师,她更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承下去;
91岁高龄,柴嵩岩依旧坚持出诊,秉持“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的信条,成全了无数父母渴望孩子的祈盼,缔造了无数生命的奇迹。
刘清泉
中华医药贡献奖
刘清泉:战疫中坚岐黄亮剑
专家小传:刘清泉,55岁,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年北京市“应急先锋北京榜样”、首都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科技攻关贡献奖、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医德楷模、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战疫亮剑发挥中医药作用刘清泉,第一位奔赴新医院院长,首部针对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编写者、医院的掌舵人,直面挑战无畏担当。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春节期间,疫情肆虐,55岁的刘清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前往武汉一线“战场”,来到风暴中心。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救治专家组中为数不多的中医药专家,刘清泉临危受命,深入“红区”,诊疗新冠重症患者。随着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逐步清晰,刘清泉与专家组成员共同研讨,最终得出结论:新冠肺炎当属“湿疫”,感受湿毒邪气而发病。从而初步拟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证治方案》(第一版),后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发布,为全国中医药广泛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病患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新冠病情,刘清泉确定了“祛邪必先扶正”的中医治疗原则,精准的认识到中医药的放矢之的。运用中医药激发自身防御抗病能力,达到祛邪与扶正固本相结合,使轻症患者趋向痊愈,中度患者控制其病情向重症、危重症转化。基于这一临床经验,刘清泉主动请缨,医院,以中医药诊疗为主,武医院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医院,刘清泉担任院长。运行26天,收治名患者,患者复阳率为零、轻症转重症为零、医务人员感染为零。医院作为此次战疫中的中医阵地,交出满意的答卷。方舱虽止,战疫未休,刘清泉继续穿梭在重症病房之中,以中医药为器,和其他医生们争分夺秒,一次又一次在“死神”手里抢人。专攻疑难中医不是慢郎中浏览刘清泉的简历,最常见的词就是“急”。刘清泉出身急诊科,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西医结合防治突发传染病、脓毒症、耐药菌感染、MODS、心肺脑复苏等急危重症。在刘清泉看来,急危重症的治疗,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回顾中医几千年发展史,中医始终都在研究如何救命。刘清泉曾参加人感染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工作;主持制定了汶川地震后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手册;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奔赴疫区参与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工作;作为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国内中医界率先引进了血液动力学监测、急诊床旁血滤、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等多项技术,极大提高了中医急诊的抢救成功率,较早地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脑复苏的研究,并在寒温统一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论治脓毒症的研究。刘清泉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最优秀的医生之一,尤其在中医急诊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主编完成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急诊学》《中医急危重症》《中医传染病学》。无论在武汉一医院,ICU、CCU,重症监护病房总能见到刘清泉的身影,他多年来坚持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来治疗急危重症。正是这一次次战“疫”,刘清泉积累了对传染病急性治疗的经验,关于现代医学、关于中西医结合又有了新的思考,多年重症医学与传染病学的研究,推动着他抽丝剥茧,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边界和尺度。在他看来,中医和西医,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擅长。西医讲究精准,好比一名“狙击手”,中医讲整体观念,善于排兵布阵。中西医相互融合,共同推进我们中国医学的发展,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根本。糖果医生给患者多一些“甜”刘清泉的